1
新闻大家都看到了,「滴滴出行」刚刚在纽交所上市,就受到了来自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审查。审查的目的是「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有读者留言问怎么看,一方面我既不是数据安全专家,也非国家安全专家,对不懂的事情最好少说多学。另一方面,看看这个审查目的和力度,其实也没啥好说的。不过看了几篇分析文章,觉得也挺没意思的,逮了个机会使劲踩,落井下石也是没谁了。这些人吧,看似分析的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的,可滴滴都成立这么多年,都已经在美国上市了,早干嘛去了?而且早在年,新华社就联合滴滴公开发布过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分析,标题可以说是正大光明:《通过大数据监测国家各部委出行规律,公安部最忙中纪委最低调》。6年了,这份可以说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数据分析,竟然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罪证」。现在滴滴被调查了,这才引起他们的注意,才知道还有这么危险的、还傻的可以的「滴滴」。这些人啊,是吹什么风就唱什么歌,才不在乎什么逻辑不逻辑的。当然这里只是吐槽一下那些媒体分析师们,最终结果以官方调查结论为准。毕竟,资本家不能被惯着,时不时就该敲打敲打。2
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香帅,在其公号也发了一篇文章《滴滴被“网络安全审查”透露了什么信号?》比其他作者稍微好点,主要分析政策走向,没有太多落井下石的内容,但其中一个生活细节却暴露出作者对经济学基本常识的无知。作者原文是这样写的:滴滴专车价格上涨,杀熟严重已经是共识,我这两天特地试了一下号称便宜的快车,发现今天约谈中提到的“定价”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一般情况下快车大约29元(6公里,我不知道是怎么计价的),但是早上9-10点左右涨到40+,甚至更多。我不算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都能很切实的感受到这个价格冲击。滴滴对数亿人口进行高频次的服务,消费者福利不是企业问题,是社会问题——这个思考要是还没入脑入心,那只能说是资本和企业的悲剧了。杀熟不杀熟的问题暂且不说,就单单说下作者特地试了一下的快车涨价问题。6公里,一般情况下快车大约是29元;而早上9-10点左右涨价到40+,甚至更多。这是作者的基本观察,作者认为这个价格上涨冲击到她了,虽然她的年收入和消费水平对这个涨幅应该是完全无感(香帅和她老公的年收入应该在几百万到千万级别)。冲击是直观感受,但作为既懂经济学又懂金融的学者,连涨价的原因都不去思考一下吗?至少在她的文章里没有体现出她应有的思考来,要么是意识问题,没有去深入思考涨价的底层逻辑。要么就是能力问题,想不通为什么同样距离的路,你滴滴却要涨价。好,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6公里的路没有变化,为什么要在上午9点到10点选择涨价?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涨价可以增加供给。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很多公司晚上都会加班,而白天上班时间一般都会推迟。并不一定都是朝九晚五,很有可能十点才是到岗打卡的时间。如果这个时间点在北京有打车经历的话,大概不难知道,这个时间段正是出行高峰,打车难是普遍现象,就是路边招停,也很难打到车。滴滴是平台,也没有要求说注册成了滴滴司机就什么时间必须出车,司机有着充分的自由度决定什么时间出车,以及什么时间不出车。简单说就是,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非常灵活。那么在出行的高峰时段,但凡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段,即便是同样的距离,通行时间变长、油耗增加、开车体验下降,还容易路怒或者发生事故。假如你是滴滴司机,如果不涨价,同样是一个小时,你载客更少、风险却更高,你会选择这个时间段出去跑车吗?很明显,如果不涨价,出车的司机一定更少,打车的需求也就越是难以得到满足。而滴滴在高峰时段选择涨价,增加了司机们的收入预期,也就增加了司机们的出车动力,也就是增加了供给,能够有更多的司机满足出行需求。也就是说,涨价增加供给是好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这篇文章的作者,在这个短暂的涨价过程中,是受益的而是受损的。如果不允许涨价,她可能完全打不到车。打到车了,却又觉得涨价吃了亏,这不应该是一个北大金融学教授应有的思维素养。这个认知水准,恐怕连我的读者都不如,要知道这可是北大金融学教授。滴滴高峰时段涨价,跟下雨天出租车涨价、外卖涨价一个道理,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但这篇文章的两位作者,看来完全没有这类生活现象的观察,也缺乏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以至于文章的推理判断,完全不过是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直观感受,得出的结论就更离谱了。原文这一段的结论是:滴滴对数亿人口进行高频次的服务,消费者福利不是企业问题,是社会问题——这个思考要是还没入脑入心,那只能说是资本和企业的悲剧了。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数量问题,而是一个逻辑问题。前面逻辑已经很明确,涨价本身就是好事,是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看不懂这点的香帅,才会把高峰涨价行为当成是「宰客」,才会把好事当成悲剧。还反过来教育别人要入脑入心,这TM才是最大的悲剧。3
我的文章以经济学为主,但为什么又常常不建议大家去学经济学?因为一来经济学本身几乎不能帮你赚钱,经济学也不教怎么赚钱。二来北大都这水平了,你想想其他学校能好到哪儿去,学经济学让很多人对经济学失去了兴趣。香帅这篇文章有两个作者,另外一个作者是这样介绍的,北京大学杜克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这篇文章的水平,几乎可以代表大部分院校所教授的经济学水平。不止一个读者留言反馈过,经济学专业,学的一点意思都没有,而且后来才发现,没意思的主要原因是,那些知识本来就是错的。说的刻薄一点,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只不过是在培养高级一点的「做题家」。对思维锻炼没有任何帮助,反而灌输了一堆错误的理论,后面想改都很困难。三来经济学完全可以自学,我自己就是学工科出身,只要感兴趣自学一点问题没有。大学花上四年的学费,你都未必能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人。但在「一课经济学」这里,只需要花几百块钱,就可以在听课的同时,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理念相近的人,难道不香吗?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人,永远稀缺,不要指望上了大学就能自动获得这些。相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也都受到了审查,这事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过去,波及面恐怕不会就这几家。如果将来受到审查的企业更多,这个范围继续扩大,不知道那些今天叫好的人,能坚持鼓掌到哪一天。年07月05日
——————
题图:GiorgioMorandi
上一篇:普通人的逆势生长
延伸阅读:姚洋很真诚,但观点明显有问题★课程推荐★欢迎本号读者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