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民间谚语这样说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那么问题来了
陕西究竟有多少座帝王陵呢?
(黄帝陵外景)
日前,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与西北大学合作并委托西北大学负责编纂的《陕西帝王陵墓志》出版发行。这是陕西继《陕西省志·黄帝陵志》《茂陵志》之后,取得的又一个帝王陵墓类的重要大型修志成果。据课题组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介绍,陕西帝王陵总数多达82座。
82座陕西帝王陵都有哪些?这里讲的帝王陵,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皇帝”的陵墓。徐卫民指出,在《陕西帝王陵墓志》中记载陵墓的“主人”,“既有帝,也有王”: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炎帝二陵外,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二陵;西汉十一帝陵;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苻坚、大夏赫连勃勃、西魏元宝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各一陵;隋代文帝杨坚一陵;唐十八陵等,经田野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42座。还有虽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帝王,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23位秦公、前秦的高祖苻健、后秦的太祖姚苌和高祖姚兴、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宣帝宇文赟等共38位。以上合计共82座帝王陵。
“从陕西古代帝王陵分布看,绝大多数位于关中,主要在古都长安周边和渭河以北高原上。著名的西汉九陵、唐十八陵都是如此。陕西帝王陵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37处,足见其重要性。”徐卫民说。
陵墓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地面上的古建筑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但是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存在所谓“十墓九空”的现象,使得保存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仍然弥足珍贵。
古代最重要的国家工程——帝王陵陕西帝王陵在中国帝王陵发展史中具有特殊地位。自西周建立至唐朝败亡的近两千年间,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在陕西建都的多是中国古代盛世朝代,又是古代厚葬盛行时期,尤其是西周、秦、西汉、唐等几个朝代。因此陕西帝王墓葬中的陪葬品数量多、质量高。”据徐卫民介绍,强盛时期的帝王陵数量众多,陪葬品亦极为丰厚,为陕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阳陵陶俑发掘现场)
中国早期的古代墓葬,地面之上既无封土和坟丘,又无树木或标志。从战国时期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后来,以封土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社会等级。墓封土愈修愈大,高大之状犹如山陵。由于“陵”有“崇高”的意思,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唐代关中的18座帝陵大部分“以山为陵”,帝王陵墓气势雄伟高大,愈发显示出统一帝国的强盛国力。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长生不灭,主张‘事死如事生’。因而人死后的陪葬物品极为丰富、应有尽有,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帝王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卫民认为,古代帝王陵是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工程,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必须从帝王陵开始。如果能够将帝王陵的地下世界揭示开来,我们便可以据此复原当时的社会,进而见证一个朝代的兴衰历程,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服务。这是陕西、是西安的软实力,也是陕西和西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卫民说。
5年精心打磨权威志书成果年11月,帝陵志课题组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年10月,《陕西帝王陵墓志》正式出版。5年的精心打磨,成就了全面系统的《陕西帝王陵墓志》。全书共分7章50节,通过38万字及余幅照片为我们立体地展现了陕西帝王陵墓相关情况,全面收集整理了从史前时期到明代陕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陵墓资料,从墓主生平、营建始末、遗迹遗物、研究现状、保护状况等方面,全面、准确、系统地展现了陕西帝王陵墓的历史和现状。
在撰写《陕西帝王陵墓志》之前,徐卫民和他的团队针对现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课题组共有七个人,包含负责人徐卫民,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贾志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研究员王社教,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处研究员王世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健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丁晓雯。七人相互配合,将“双重证据法”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厘清陕西帝王陵墓的相关问题。
团队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