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言慧语:八百里秦川八百年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关中士人的气质,影响着关中的民风民俗,激励着关中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刘学智
新儒家刘学智
认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智老师,是去年10月19日在西安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上。他是大会举办的主要负责人,主持人。
因为在中国哲学界的突出贡献,他被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聘为宣讲团成员。他头上冠了一大堆学术头衔,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大学儒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陕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名誉院长、《关学文库》总主编等等,但他说,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
儒学核心价值观是解决社会病症的良方
在这次第四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间隙,刘学智教授介绍:由陕西省孔子学会、陕西师范大学等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把“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作为议题,是因为习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强调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有紧密的关联。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主流上说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要认同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既源于“古”又须立足于“今”,要以今持古,古为今用。我们应该从“古”与“今”两个方面来思考树立文化自信的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要认同和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发掘其优秀的成份,努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这一态度出发,就要反对对待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敬重我们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从现实层面来说,也要认同近百年来中华优秀儿女为改变中华民族贫穷积弱的状况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肯定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的伟大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及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这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仍有许多既背离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网络诈骗等丑恶现象,正在肆无忌惮地戕害着我们的社会,许多“斯文扫地”的现象还在时不时地冲击着社会道德或法律的底线。这些现象究其根本是一些人价值观的严重扭曲甚至颠倒所致。所以,要从几千年来在中国一直发生积极影响的传统价值观中,寻找解决我们今天社会病症的良方,同时也要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起坚实的文化根基。这就是大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