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菜网
陕菜文化传承创新领导者
头号陕菜新媒体
陕菜品牌首席策划专家
自周以来,华夏民族一直以谷物为主食,这种传统饮食结构,影响着数千年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东方饮食文化圈,和由此而形成的饮食习俗。周人把后稷看作自己的始祖,就是建立在重视农业、讲究饮食这一思想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后稷对西周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周国力才会日益强大,更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说周能取代商得天下,农业发达是一个重要因素。
周人的饮食文化最突出的就是“礼仪”,可以说礼仪贯穿在整个饮食生活中。如进餐前入座的姿态,进食方式的规定,乡饮酒礼的形式,王公宴礼和餐前祭礼、器具制度的内容与形式等等。这些礼仪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一是分别贵贱尊卑,维护统治秩序;二是增进感情,制造乡里祥和的气氛;三是培养重老尚齿的伦理道德。
周人的饮食观念现今多见于《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中体现出的饮食思想与观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饮食观的核心,它对指导和规范中国古代人的饮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周礼》《礼记》《诗经》的记载,西周时出现的“周八珍”,已经形成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使用油、盐、酱、醋、梅、姜、桂、葱、芥、蓼、蜜、茱萸、饴糖等多种调料,烤、煎、炸、炖、煮、酿、腌、渍、腊等多种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辛、咸、甜多种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卫生的监控、食医同源、以乐侑食的理念、筵席定式、食礼的制定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说到食文化的历史积淀,宝鸡地区有着天然的优势。从“饮”和“食”两个字就可以解释。从语源学来看,“饮食”一词起先并不合在一起,且“食”字的出现要比“饮”字早。“食”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但没什么解释,所有的解释都是汉以后的,如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
“食,一米也。”《释名?释饮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其义与饮食有关者有三:一指食物,二指吃,三指以食与人。而“饮”字不见于商代,出现于周代。其义在先秦时期有三:一指饮料,如《周礼?天官?膳夫》:“饮用六清。”《周礼?天官?酒正》:“辩四饮之物。”二指喝,如《尚书?周书?酒诰》:“越庶国,饮惟祀。”《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三指以饮料给人或畜饮,如《诗?小雅》中有“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左传》襄公十七年:“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
“饮食”两字的不同含义,在周代还是很分明的,这从当时王室及贵族士大夫的饮食结构中可以清楚看出。如《周礼?天官?膳夫》记载:“掌王之食、饮、膳、羞……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饮食”两字合用,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如《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西周王室的饮食烹饪代表了当时烹饪的最高水平。阶级的产生、等级制的实行,彻底废除了原始社会那种氏族公社内部平均分配食品的制度,贵族与庶民、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饮食生活状况已是天壤之别,普通百姓只有粗饭菜羹,而最好的饮食原料、技艺最高的烹饪大师以及珍馐美味,则不同程度地集中在不同等级的贵族庖厨之中。在贵族阶级中,饮食生活水平最高、烹饪工艺最为考究的,当然是最高统治者周王室了。据《周礼》记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居于镐京(今西安市沣河岸)的西周王室中,专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们日常饮食和祭祀、宴享的烹饪机构主管官员就有:膳夫、庖人、内饔、外饔、烹人、腊人、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和负责营养卫生把关的食医等。每个部门都有人数不等的上士、中士、府、史、胥和众多从事实际操作的徒、奚等,共计编制人数一千零八十四人。如果再加上征集,进献烹饪原料的甸师、兽人、渔人、鳖人等部门的人数,总计达一千八百四十七人。仅从以上机构之庞大、分工之细密,即可显露出周朝王室的饮食生活和烹饪讲究的状况。
由秦国宰相吕不韦主持编著的《吕氏春秋》中有《本味篇》,内容是商朝初年贤相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文中借伊尹的口吻发表了一通烹调的宏论。大意是:烹饪原料中的动物有三大类,生活在水里的有腥味、肉食动物有臊味、草食动物有膻味,但都可以烹制成美味可口的佳肴,需要针对不同性质的原料施以不同的烹饪方法。要凭酸、甜、苦、辛、咸这五味和水、木、火这三材调节。鼎中多次沸腾、多次变化,是靠火候控制调节的,有时要用急火猛烧,有时要用微火慢烧。“灭腥、去臊、除膻”,烹出美味,主要在于掌握火候,千万不要违背火候运用的规律。
调味的要领,在于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巧妙配合;投放的时间和剂量多少,都有讲究。不同滋味的菜肴投放调料剂量的差异是很微小的,千万要掌握准确。又说:鼎中的变化微妙深奥,用语言难以表达。高明的烹饪大师虽然自己心中有数,也难于用口头说得很清楚。作为一个厨师,精通烹调之道,才能使烹出的菜肴达到“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碱、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美境。《吕氏春秋?本味篇》是中国古籍中第一篇把烹饪实践经验抽象概括成比较全面、有理论高度的文章。这说明在战国末期,秦廷的学者对烹饪理论的研究造诣甚深且比较成熟。
周、秦时代的饮食观念是以食为重,而且注重烹饪的“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后世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文化广泛和有选择地借鉴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给自身也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文化历久而常新。
周代贵族的“钟鸣鼎食”之风对后世市井食风有着深远的影响,引领了后世市井酒楼饭馆的装饰、环境、服务、酿造、烹调、餐具、器皿,形成精致、讲究,极富文明的特点。“陶鼎”到“铜鼎”的“鼎食”及“鼎中之变”是“火锅姓秦不姓川”的佐证。在中华餐饮文化中,陕菜是各大菜系的“母菜系”,如“秦腔是中华各剧种的鼻祖”一样,“陶鼎调制”“周八珍”及“钟鸣鼎食”,足以说明陕菜是现存中国各菜系的“根”,是中华饮食文化之源。而宝鸡菜肴则是“陕菜之根”。
宝鸡饮食的名菜美食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由于宝鸡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地带,盛产麦、米、菜子油,加之又是民族融合汇聚之地,自周秦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在我国古老菜系之一的陕菜基础上,世代相传并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宝鸡秦陇馔食。据史载:周人在西岐用所谓“八珍”食馔祭祀先祖。“八珍”即各种不同的烹调方法或菜肴。宝鸡人主食虽为“五谷”,秦以后由于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由先秦时代的“粒食”进步到“面食”时代。加之,周秦汉唐以来,宝鸡又是京畿辅佑之地,秦馔、陇馔、蜀馔在此融合,使得宝鸡城市饮食已是水陆杂陈。
此外,姜城堡的生姜,千陇的辣椒,千河的大葱,武功的大蒜,凤州的大红袍花椒,还有关中猪、秦川牛、山区羊、渭水鱼,以及鸡、驴等特产,对宝鸡饮食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菜系有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其特点是:衙门(官府)菜以典雅见长,商贾菜以名贵取胜,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清真菜以牛羊肉烩、菜油炸食的清香为特色。
宝鸡食馔烹调方法,在烧、蒸、煨、炒、氽、炝方面有独到之处,以烧蒸为主,主料和配料均不换锅,不过油,芡汁现炒现兑,一锅成菜,质地脆嫩,味醇鲜香。调味与宝鸡人的气质一样,朴实无华,重视内在的味和香,主味突出,滋味纯正,就是说酸、辣、苦、甜、咸只有一味出头。为了取调和中的香味,常将醋经烹炝,酸味减弱,醋香增加;还有花椒经油炝,减其麻,取其香;大蒜经油炝,减其辣,取其香。最能反映烹味特色的是岐山臊子面的“炝汤”,再用香菜、蒜苗来作漂菜,以美其型,增其香。
宝鸡面皮是宝鸡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宝鸡的饮食,必须要分析和研究宝鸡面皮。陕西自古面食发达,因为宝鸡是周人的崛起之地,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就有上千年,农业,畜牧业发达,饮食文化也随之发达。而关中一带自汉朝开始就被认为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小麦自西汉后期成为主要的食材之一。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古人从“粒食”到“面食”的飞跃。古时的面食品种很多,制作方式也很多,而宝鸡的“面皮”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传承了上千年,并流传至今,受到人们喜爱,可谓长盛不衰,是有原因的。因此,说“凉皮”源于“冷淘”也是有其依据和传承的。
宝鸡岐山一带被认为是“擀面皮”的发源地,而且有个很高雅的名称“御京粉”。从这个名称即可知“擀面皮”的不同寻常。不少研究文章在追溯“擀面皮”历史时,只根据民间口头传说中追溯到大清康熙年间,说是岐山八亩沟一位叫王同江的老人,中年时在清宫“御膳房”专做擀面皮供皇室食用,晚年回岐山八亩沟收徒传艺,自咸丰、同治、光绪年早已遍布县域四周,推及西府各地。
由此可以说明,宝鸡所处的区域不难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是“陕菜之根”,这是有史可查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年7月22日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本期话题:
西安最好吃的烤肉你认为在哪?
End
编辑
猫饼审核
猫饼
图片
网络
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留言告知
法律顾问刘陆训团队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联合运营: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研究院、中国陕菜网、陕菜文化研究会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指导单位: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北京陕菜协会、深圳陕菜协会(筹)、上海陕菜协会(筹)、三秦文化研究会、西安旅游协会
协办单位:渭南老街、关中十三珍、陕菜小镇、北京秦汉风韵、北京秦门陕西菜、索哥食品、深圳老碗会、深圳大秦小宴陕西菜、红餐网
媒体支持: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微博大V自媒体、陕西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