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记者戴吉坤摄
办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至关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才能推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提高教学参与度的问题,使思政课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参加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进行采访。记者戴吉坤摄
5月28日,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董小龙、陕西日报社社长李伟、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冀映秋、陕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周维军、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鲁镇、陕西日报社副社长梁伟、西安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陈永利出席启动仪式,并为“三秦学生记者”采访团授旗。
“我宣布,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出发!”上午10时,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董小龙宣布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学生记者迎风挥舞着旗帜,坚定地喊出了响亮的口号:“讲好陕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安曲江南湖小学的“小记者”们在西安市长安区清水头村实地采访。记者戴吉坤摄
随后,这支由西安市铁一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陕西省西安中学、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西安曲江南湖小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组成的首批采访团分成10个采访小组,分赴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对长安大学城和长安区的融合发展、石砭峪新村种植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创业、长安区滦镇网格化管理、鄠邑区农民画、秦岭国家植物园、周至县猕猴桃种植等进行采访。
在前往采访地点的途中,学生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客车上播放的多媒体宣传片《如何做一名合格记者》。三秦都市报的带队记者也在车上给学生记者们讲解采访技巧。大家边看边听,认真思考如何顺利地完成今天的采访任务。
小记者在车上抓紧写稿记者阮班慧摄
“我要用文字描绘三秦大地的沧桑巨变,用镜头记录春潮澎湃的美好时代。”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孙维茁对即将开始的采访活动充满期待。她翻看着提前准备的采访提纲说:“我是学校通讯社的学生记者,经常给校报和学校的网站投稿,但正式对外采访还是第一次。今天我一定要扎实采访,大量积累素材。除了采写新闻稿件外,我还想用H5的形式制作数据新闻,完成一次完整的、有内涵的学科实践活动。”
学生记者张捷淞说:“作为首批‘三秦学生记者’,我感觉非常荣幸。前两天三秦都市报的记者还来我们学校,对我们进行新闻采访与稿件撰写专业培训,指导我们如何提问、如何采访。希望我能在今天的采访中,挖掘到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线索。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新村是个美丽的移民搬迁村,我对这里的乡村建设非常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三秦大地的勃勃生机,度过充实美好的一天。”
西安中学的李鑫老师作为带队老师,对于本次活动信心十足:“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充分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查资料、列提纲,撰稿和摄影积极性非常高。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今天记者团的采访任务。”
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
在田间地头细致观察的“小记者”。记者戴吉坤摄
为创造性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陕西日报社、共青团陕西省委共同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省开展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内容。活动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鼓励和引导大中小学生记者踊跃走出校园,进工厂、入农村、识乡土、知社情,熟悉社会、热爱自然、丰富知识、升华境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
学生记者们在乡间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双脚丈量三秦大地,体验乡村生活,体会美丽家乡的巨大变化。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思政课真正让学生唱主角,学生既有责任感也有参与热情。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董小龙表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能脱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不能偏离立德树人的主航线,特别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本次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记录的思政课”“感悟的思政课”。希望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记者们怀揣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使命,多视野、多角度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