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菜网
陕菜文化传承创新领导者
头号陕菜新媒体
陕菜品牌首席策划专家
1
二、文化挖掘
饮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果腹,也不仅仅在于味道,而且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是在经历一种仪式,同时又在创造新的文化。
汉阴历史悠久,地域文化深厚,而饮食文化洽洽又是地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各种因素的组合,千百年来,形成了汉阴独特的饮食习俗和文化。
针对汉阴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分析汉阴的饮食文化内涵,经过实地考察,整个县域,饮食文化中粗略概括为山地文化,移民文化,古道文化和富硒文化四部分。
(一)、山地文化:原料适生区域广阔,食材资源分布广泛。
汉阴地处秦岭一淮河气候过渡地段。与周边邻县相比,汉阴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水经注》记载:“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
整个县域山地占了很大的比例,山地文化也随历史变迁形成并延续至今,文化特征明显,各种腊味食品就是其代表。腊味食品含盐量大,便于保存,在历史上适合当地的气候和生存环境,因此,汉阴以腊制食材做出的菜肴占了相当的比例,风味独特。
当然,汉阴的美食不止腊味一种,当地物种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的美誉。此外,还有四季不断的各种蔬菜、干鲜果品。动物有猪、鸡、牛、羊、兔、鸭、鹅、鱼、鳖等数十种。
(二)、移民文化:饮食文化质朴而厚重。
上千年的移民,持续不断地为汉阴带来全国各地的风味和美食制作技艺。如县域南的吴家花屋和凤堰梯田,是湖南移民的奋斗史,造就了一方奇迹。冯家堡子,是湖北移民的创业史,同样撑起汉阴的文化发展。千百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往来于此,汉江边的汉阳镇成为著名的水旱码头。
县城中间的月河平原,是汉阴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城内有保留完好的明城墙和文庙、文峰塔等人文资源。七街八巷的老城,老店,以及传统美食构成了汉阴独有的文化。老城中的“三沈纪念馆”不仅是汉阴的名人展示,更是汉阴文化的标志。十九世纪末,在汉阴古城一个书香世家,诞生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从年起,他们先后来到北京大学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们学识宏富,时人以“三沈”并称之。
(三)、古道文化:饮食礼俗传承久远,自成体系。
远在新石器时代汉阴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取水、伐木、狩猎、烧窑、墓葬的原始道路;战国时即有循河觅道和沿山脊选线的自然道路,秦代有了人工修筑的驿道,汉、唐时形成以汉水、月河东西走向为主干的通衢和南通巴蜀、北达关中的山路及栈道,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川道,古驿道等几条古道,若干年来,这些古道、航道,北来北往,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用品和土特产,更多的是为汉阴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当地的文化与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汉阴独特的饮食礼俗,并且传承久远,自成体系。
(四)、富硒文化:饮食思想上注重养生保健、五味调和,崇尚自然本真。
汉阴先民面对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饮食观念。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尤其尊崇道家思想。这种思想直接主导着饮食思想,使之在饮食观念上,讲究食补、食疗、食忌,以养生调息、维系健康和体力为基准。在烹饪选择食料时,常暗察客人(或自己)的体质气色,以更好地适合食用者的身体状况,达到最佳食用效果。
推荐阅读:朱立挺专栏
文化注入餐饮,助力产业发展——以汉阴为例(一)
未完待续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本期话题:
在西安,有哪些“大隐于市”的美食节?
End
编辑
安娜审核
华沉
图片
陕菜网朱立挺
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留言告知
法律顾问刘陆训团队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联合运营: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研究院、中国陕菜网、陕菜文化研究会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指导单位: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北京陕菜协会、深圳陕菜协会(筹)、上海陕菜协会(筹)、三秦文化研究会、西安旅游协会
协办单位:渭南老街、关中十三珍、陕菜小镇、北京秦汉风韵、北京秦门陕西菜、索哥食品、深圳老碗会、深圳大秦小宴陕西菜、红餐网
媒体支持: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微博大V自媒体、陕西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